为引领教师正确领会新课标精神,真正把“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23年第一学期第二次开课周,我校教学处组织各教研组开展“素养课堂”调研活动,各位优秀教师们通过课堂展示着自己对“素养教学”的理解和尝试。
徐颖颖老师在一(2)班执教《青蛙写诗》,课标要求该文章要用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把池塘里的美丽景物“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拟人化,并把它们想象成逗号、句号和省略号,借这样生动、具体的事物来认识标点符号,富有情趣。徐老师的课堂层层递进,先让孩子们感受雨天的美和青蛙快乐的心情,再让孩子们通过自学、同桌合作学、同桌上讲台摆一摆等方式,找到帮助青蛙写诗的朋友们,认识标点符号的形和名,接着让孩子们观察事物们和标点符号的相似之处,进行说话训练,并通过小组合作演一演的方式进行分角色朗读,最后拓展延伸,请同学们给其他动物创编诗歌。
叶慧洁老师在一(1)班执教《雨点儿》,课标要求学生会认"彩、半"等12个字,会写"半、从"等5个生字,认识三撇、穴宝盖、利刀旁3个偏旁,叶老师的课堂请学生说印象中的雨,让生活经验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在学习关键有难度的词语时,把识字教学与课文结合起来,把枯燥的识字活动变得有趣,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为学生的自主识字打下基础。在写字部分,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以及基本笔画的书写,注意字的间架结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再美观地书写生字。
周建晓老师在三(1)班执教《大自然的声音》,课标要求学生会认“妙、奏、呢”等8个字,会写“妙、演”等1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的美妙。周老师紧紧落实课标要求,以本单元要求的“走进大自然的发现之旅”为线,创设走进大自然的音乐厅的情境。上课伊始,学生借助关键句理清课文脉络。紧接着,借助为风这位音乐家制作名片的学习任务,重点研读第2自然段。并通过小组合作,说一说不同季节不同树叶发出的不同声音,从而更好地感受风的声音。最后通过个别朗读,小组赛读,师生对读,全班齐读等方式,展开场景想象,引导学生进行“微风”和“狂风”的对比朗读,初步完成了对本段的背诵要求,积累了语言。
刘琳娜老师在美四班执教《王戎不取道旁李》,课文主要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幼时即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故事。启示学生细心观察,勤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刘老师的课堂上,学生通过自读、指名读、齐读、变换课文形式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在正音的基础上,层层递进,渐有增量,把握节奏,读出韵味。将小古文去标点变换形式读,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为接下来的背诵筑基。从《王戎不取道旁李》到《世说新语》,从“一篇”拓展到“一本”,用一个故事点燃学生阅读千万个故事的兴趣,将学生引向经典的海洋,进一步体会古人的智慧和文言文之美。
陈纤瑶老师在二(2)班执教《搭配(一)——排列》,课标指出通过操作、观察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数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的意识。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因此,本节课,陈老师别出心裁,以绘本故事《妖怪偷了我的名字》为线索,串联起本节课中各类排列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传递了善良、勇敢等正确价值观。课程内容呈现上充分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逐步探索同思想不同形的排列问题,初步培养低段孩子有序思考、归纳方法的意识。
蔡建萍老师在三(2)班执教《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本节课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灵活处理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为主线,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中,探究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利用几何画板拓展求正多边形的周长,提升学生的思维。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感悟明晰长方形周长的不同算法,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由一般图形到特殊图形,再把一般图形通过移一移,转变为特殊图形的过程中,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王劲老师在美九班执教《来自微生物的威胁》,课标指出,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如酵母菌,霉菌、病毒),举例说出感冒、痢疾等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王老师的课堂上,学生通过比较和分析,了解细菌和病毒的特点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了解青霉素及抗生素的作用;科学思维:提升能力; 通过对青霉素作用的实验设计分析和再设计,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认同科学技术对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重要性。
李胜忠老师在美四班执教《数据计算》,课标指出学生应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求和、求平均数的常用方法。通过分析案例需求,合理使用公式完成数据计算。在对简单问题的分析过程中,使用数字化工具组织并呈现收集的数据。李老师以《数据证明观点》为主题,在前期的数据获取、数据整理的基础上,采用微课程和学习任务单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通过学习公式和函数两种方法的使用,引导学生掌握excel表格进行计算。最后,同学们分析案例“学生周末学习时间”的计算,采用合适的计算方法,计算出了“周末学习时间”。
陈晓敏在三(1)班执教歌曲《妈妈的心》,本堂课中,陈老师始终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表达相融,如:以“爱心”手势巧妙解决歌曲的重难点——“四分休止符”,让学生感受“四分休止符”在歌曲情感表达中的作用,表达“我”和“祖国妈妈”之间的深厚爱意。充分挖掘歌词与旋律的内在联系,时刻把握歌曲教学中“技能技巧”与“审美”的融合之度。围绕“以审美为核心”,充分利用“扇子”以音乐要素为切入点,诠释歌曲旋律的“音区与节奏”变化及乐句、乐段分析。让歌曲的每句旋律与“扇子”相融,呈现歌曲的韵律美,给予学生最直接最深刻的审美体验,音乐的活动设计凸显了音乐本质的特征,让课堂更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