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提高新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新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2020年12月23日,温州市少年美术学校再次开展新教师教学研讨活动,特邀鹿城区教育研究院初中数学教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叶茂恒老师进行课堂观摩和教学指导。
上午第一节课由陈纤瑶老师执教,课题为七年级上册《6.5角与角的度量》。在本堂课中,陈纤瑶老师根据学生思维,设计出“什么是角”“如何表示角”“度量角的三个单位”“有关角的计算”四个活动版块,进行了从概念到应用循序渐进式的讲解和演练。针对陈纤瑶老师的课堂表现,叶茂恒老师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作为教书第一年的新老师,能把这堂课流畅地上下来,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教学姿态落落大方,板书清爽”,同时也指出其美中不足的地方:一是情景引入中应注重教学本源,让学生自己动手探求本课数学知识概念的衍生,关注学生思维形成过程;二是在讲解角的表示时,应设法激发学生对“怎样更加方便地表示角”的求知欲;三则可以多展示学生做的练习题,让学生了解到题目的多重解法,从中自行选取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上午第二节课由李晓老师指教,课题为八年级下册《2.1一元二次方程》。课堂伊始,李晓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方程,并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现新方程,再让学生用类比思维,从一元一次方程推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紧接着由“判断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引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再到“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让学生利用代入法和待定系数法来解决问题,最后以“学生总结一元二次方程学习经验”收尾。针对李晓老师的这堂课,叶茂恒老师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整堂课的氛围十分活跃,框架清晰,引入部分巧妙,包括让学生来模仿写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以及在辨析方面做得相当用心。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前半部分节奏稳,后半部分节奏偏快,应停下来等等学生;在引入一般式时,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可以采用更加具体的方式,比如让学生从模仿下手,教师询问可以有几项,这样引入会更加有意义;先让学生体验后让学生辨析,有利于生成解题思想。
/反思与总结/
1. 由于我是新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会将教学过程设计得较为规整,今后可以尝试着放开。
2. 应更多地注意学生的思维形成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
3. 作为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数学史等途径,对于数学本源性的知识多做了解,会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课堂中传授型教学的感觉需要再减弱一些,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
——陈纤瑶
在本次研讨课中,我认为自己还需要注意课堂的整体节奏。我较好地掌握了前半部分的节奏,但由于后半堂课是练习,节奏带的相对比较快,为了赶后半部分而使节奏过快,就有点得不偿失,所以接下来我对习题的选择还需要继续思考,舍小取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学的路上我会继续砥砺前行,学思结合步步成长。
——李晓